|
|
青年工作编者按
为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特别是广大团员青年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斗志,公司团委组织开展了“青尽全力 强企有我”主题征文活动。比赛共收到84篇原创文章,青年职工们以文抒怀,用真挚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叙事、细微的感动,收纳于方寸纸墨之间,讲述工作点滴、记录成长所得、展现奋进风采,字里行间流淌着西创的温度,传递着青年的力量。
现以专栏形式陆续选登部分优秀作品,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温暖而坚定的文字,点燃更多人的阅读热情,凝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本期,为您展示第三期作品——
从米字路口到塞上江南
站在银川平原远望,宁东铁路如钢铁巨龙穿越戈壁,将我的人生轨迹与这片热土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的铁路通信工,我的故事始于中原城市米字形铁路网,如今在宁东能源基地续写新篇,在时光交错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答卷。
童年的夏天,我总是和小伙伴趴在家属院窗台,看列车呼啸而过。那时我还不懂五颜六色的车头有何分别,只记得邻居叔叔指着施工中的轨道说:“这是咱们国家自主设计的列车,以后咱们也能造出更快的高铁。”未曾想,记忆中的铁轨轰鸣,会成为指引我职业生涯的灯塔。

十年后,当我踏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的大门,“交通强国”的校训和道钉精神成为人生指引。在实验室里调试通信设备时,让我常想起中学课本中青藏铁路冻土区信号覆盖难题的攻克过程。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每一代铁路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担当。幸运的是,毕业前夕我收到公司发来的录用通知书。
初到宁东,夏日的日光刺眼而热切地灼向脸庞。站台上,第一次真实嗅触那股浓烈厚重的机油混合着铁轨久酿的涩味,竟使我恍惚回到了童年的郑州铁路家属院,那记忆的站台在西北的日光下瞬间在我眼前闪映重叠。那些布满厚茧的手掌与沉甸甸的铜制路徽在我心中早已悄然种下铁路的种子,而今踏入宁东铁路公司之门,通信工具在肩,亦似一粒种子初落沃土,注定要发芽深扎,奋力向上追寻云光。

我在家乡耳闻目睹了“米”字形铁路网的壮阔舒展,在宁东又亲历了电气化改造的提质升级。犹记初次登上机车时的忐忑与新奇:操作台小巧的手柄竟能驾驭钢铁巨龙。驾驶室内密如发丝的线缆如动脉般传递生命讯号,闪烁的指示灯似永动机的心跳,沉稳指挥着每一次穿山越岭的征程。
工作并非皆是浪漫幻想。在灼灼烈日之下,攀爬信号塔检查视频监控;沙暴袭来时,裹衣蜷缩机房彻夜维护信息系统;更难忘一次,午夜抢修红外检测设备的焦灼,汗水浸透工装、眉头紧锁,直到设备屏幕倏然被一室明亮柔和的光照亮,铁轨上列车携着铿锵节奏驶向远方——那份在坚守中获得的成就感,如夜色中绽出的一瞬惊喜与澄明。
铁道绵延,其力不息;青春逐梦,其焰不灭。在通信保障岗位上,每一条畅通的电波、每一扇清晰的监控视窗、每一批有序的库房物料,都浸润着“交通强国”赋予青年职工的使命重量。它们不再是冰冷器具,而是生命年轮上最深刻的刻度,是青春图纸上最庄严的线路标志,延伸着也承载着。

我们恰如那运行轨道中永动的电流,微小却不可或缺,让沉默的钢轨焕发生命律动。在构建铁路神经与视听系统的平凡岗位上,我愈发清晰感知个体脉搏如何汇入企业强劲心跳。未来,我将紧攥工具箱,以青春技艺夯实每一寸电气化轨道,让宁东铁路的每次前行,都跃动着通信青年的忠诚与梦想。
回望来路,从郑州米字路网到宁东电气化工程,从父辈的扳手到智能终端,变的是技术装备,不变的是精神传承。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我将继续扎根西北,用青春守护这条能源动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谱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华章。

调度中心里,流转的数据流令我想起入职誓言。这些穿梭光缆的光信号,不正是我们用青春代码书写的时代答卷?从米字路网到西部新通道,从蒸汽机车到智能高铁,变的是技术迭代升级,不变的是铁路人“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本色。
晨光中,列车缓缓驶出古窑子站。我轻点鼠标确认沿线监控状态,运转屏上绿色指示灯如脉搏跳动。在这条铁路上,我和同事正以“青尽全力”的担当书写国企青年的时代答卷——因为我们深知,当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每一份坚守都将化作强企征程上的璀璨星光。(杨柳/文)
作者简介

杨柳,西创宁东铁路公司工电段通信检修工区职工。爱读书、爱旅行、爱美食、爱画画。
向下扎根,向上生花,为可能,尽所能。